0 0
Read Time:36 Second

活動:《回返與重啟-馬來西亞中文戲劇論壇:1990年代迄今》
主辦單位:ASLI戲劇聯盟
聯辦單位: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新紀元大學學院戲劇與影像系、臺灣文化部、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日期:2018年10月27- 28日
地點:馬大文學院B講堂

文: 張惠思(馬來亞大學中文系)

一、觀察一:學術話語的入駐
這是一場看見中生代力量在落實與展現的論壇。很高興這樣一場強調百年回顧的場域發生在馬來亞大學最古老的三講堂當中,馬大中文系參與其中,是與有榮焉。清晨的木質講堂,罕見集滿了好多藝術工作者,長久以來所獲知的那些與戲劇相關的名字,懸在各別的身上的名卡。那些名卡在交流與對話中、在茶敘與辯論中微微晃動,卻照見了各別的生命經歷中為戲劇傾付了所有的人、青春、夢想、掙扎、痛楚與愛。一生懸命,但總不能停止追求,以致召喚回返、發動重啟——不能只是傾命演出、不能僅是幕前幕後的重複勞作,不能唯是各別肢體與情感的修煉,而須是召喚歷史的榮光與艱難,須是學術話語入駐。學術無他,即在辨別可以銘記、可以深刻指認的症候,以備忘、以傳遞、以準備下一波的創造力迸發的後勁。

二、觀察二:藝術本質與文人氣性
邀請來的主題演講的周伶芝清晰的提供了臺灣戲劇境況與視角,馬來藝術家Fasyali Fadzly跨越語言打破刻板印象,坦誠以待的談本土政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新加坡的蔡兩俊則提出戲劇藝術管理的可能性。兩天論壇以民辦戲劇教育、在地的文化空間、劇場史的書寫路徑以及身體與語言這四大環節,囊括了當代馬來西亞中文戲劇必須面對與反思的諸多面向,具有一定高程度的理想性。然而在那些坦誠以待的對話和喊話,甚至帶著痛感的澄清與頑固的堅持,同樣的令人不得不發現、面對各種充滿龐巨隙縫的距離:文學與戲劇的距離、藝術理念與戲劇社群的距離,同時亦涵蓋著對學術話語與市場管理的某種抗拒所攜帶著的一份真實的陌生感。看見的更多是回溯一生、燃燒自己後帶著滄桑與酸澀的情語。場內更多瀰漫的是藝術家的本質與馬華文人式的文人氣性。以致,坐在最後一排高高的瘦削的年輕男子忍不住不耐嗆聲,尖銳的話語劃過講堂的上空,飄向講堂的前面講者,然而那年輕的嗆聲方式其實也一樣重複著類同的文人氣性。這讓人感受到理性話語的迫切性,因為我們實際上都站在歷史線的同一面,說真話的困難度、不規整歷史挖掘的必要性,需要更多次的練習,以常態之。

三、觀察三:還是人少
論壇前一天,孫春美、家恩與一位學生,過來與我們系的研究助理潔儀、曉嫻、焌恒等一起進行準備工作。孫春美帶著比她身子大多重多的精緻瓷具,坐在講堂臺邊緣,一張張貼上名片,緘靜著,親自處理,沒假手以人。整場論壇,俊耀精密的規劃安排,家恩不動聲色地妥當處理論壇現場事務,展現了劇場人的謙和、沉著與認真,令人感佩。馬華中文戲劇的確邁出了悲情訴求的框架,清楚明了的邀請學術味與歷史感的進入,是百年來再一次嶄新的發聲。馬華劇場的在地宿命如何掙脫、如何應接更多現代性的藝術、思想、情感與技術的需求?小劇場之後的歷史如何銘印、誰來書寫百年馬華中文劇場史?我們能呼喚馬華文學與戲劇的再度磨合嗎?這種種,尚有待更多有心人進一步的思索與討論。

(原文刊登于2019年2月14日星洲日報副刊藝文版)

Happy
Happy
0 %
Sad
Sad
0 %
Excited
Excited
0 %
Sleepy
Sleepy
0 %
Angry
Angry
0 %
Surprise
Surprise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