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梁志成
後 记 这次出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世态炎凉的一面,但是也有让我感受到关怀与爱心的温馨。本以为“山穷水尽”,不料竟会“柳暗花明”。真是令我百感交加! 经过十多年夙夜匪懈编撰的《一幅社会巨变的历史画卷~大马华人剧运面面观》终于完成。由于缺乏出版经费,频临胎死腹中之际,却蒙我国前工商部副部长,上议员拿督斯里纪永辉,他也是马来西亚武术道总会长、亚洲武术总会执行委员、马来西亚奥林匹克理事会义务财政、马来西亚全国龙狮总会会长、亚洲龙狮联合总会副主席、及纪永辉集团主席的协助,才不致束之高阁。 拿督斯里是位热爱优良传统中华文化的成功儒商,对艺文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尤为关注。他鼓励我们应继续努力,不必沮丧。他表示理解我们目前的困境,他愿意帮我们想想办法。 拿督斯里纪祥阅了我编撰的纲要、出版宗旨及编纂大要。他认为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期间,大马华人从南到北,如火如荼地籍戏剧的功效,激发国人爱国情操,进行反法西斯主义、抗日援华、捍卫国家、反殖民地等等的真实史料,弥足珍贵,而且深具历史价值意义和社会时代使命感。他指出这段史实绝不能让它流失。 拿督斯里说我们是搞理论、搞实践的一群,他认为举凡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他相信这本书出版之后,可以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窥探跟研究我国艺文界的活动面貌,同时也可以给从事推动戏剧活动的工作者有所索引与参考。 他表示他的集团乐意捐献马币一万元以赞助这部戏剧文献的出版,同时他也会去联络一些集团机构,呼吁他们也共同支持出版的行动。 坦白说,我非科班出身,也不是摇笔杆爬格子的人。我从事戏剧工作,各项舞台技术、表演、编剧、导演等,虽然从来没有随班听课,但是却总细心观察,以便增加演出知识,逐步培养“舞台感”。至於写文章,纯是玩票性质,偶尔抒发己见,记录汇报而已。深感遗憾的是我有好些文稿、图片已散失殆尽,若要从头逐年逐月汇整,恐力所难逮矣! 门生贺世平、吴友凭以及关心大马华人剧艺的朋友,可能先後翻阅过我在1977年为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庆祝该堂54周年纪年出版的特刊内发表的论文:《大马华人剧艺活动今昔》;1982年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庆祝该堂58周年出版的《回顾与前瞻》书中我撰写的论文:《大马华人话剧纵横谈》;1983年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召开的“文化大会”,我受邀发表的论文:《大马华人话剧运动的概况》(注:当年该会召开的大会,邀请艺文活动的工作者发表各自的论文,目的以便汇集向文化青年体育部提呈列入国家文化备忘录)。1993年我在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任职时发表的《从电视剧集的受喜爱:论大马华人舞台剧的定位与路向》。 这些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陈年拙作及论文,因内容涉及追溯到大马华人剧运的起源、沿革、发展等事迹,以及我个人从表演到编剧与导演的一些实践工作的总结笔录,可能这些论文触发起各剧团好友的注意。他们认为这些至为珍贵的史实资料,应该予以出版,故力促我重新汇整,按年份次序将这89年以来的大马华人剧运动态,作全方位编撰成册付梓出书,使大马华人剧运文史上不致再弥留空白的一页,同时也可以让後人有所根据论证和追索研究。 我深感欣慰现今戏剧工作者重视历史文献的重要性,这确是可喜的现象。 我很认同紫藤艺术空间:陈婵菁小姐在1994年10月14日,在雪隆海南会馆主办的“大马表演艺术研讨会”上所发表的意见。她呼吁表演艺术团体应重视活动结束後所遗留下来可资参考和存档的资料。 她说:(1)有建设性的活动评析文章的保存可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前鉴。(2)出现场观赏活动较能具体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外,一般观众也需要有文字的铨释以便有效和演出者表达成共鸣。(3)每个活动的文字存档结合起来便是一篇综合本地演艺活动的发展史,对从事这领域的工作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4)更重要的是华族在国家文化艺术的行列中想占有一席之地,单靠演出虽有机会崭露头角,惟后续的认可却无迹可循。 我对陈婵菁小姐吁请大家对文献的重要性的看法极表赞同。 现今我这部词粗文糙,难登大雅之堂的大马华人剧史文献能顺利出版,得感激拿督斯里纪永辉、挚友阙有煌同学、雪隆戏剧互动空间仝仁、凭舞台谘询与服务和一班剧坛好友,如:谭小虹、蔡美莲、贺世平、吴友凭、邹铭彧、叶伟良、邓志乐、林燕芬、梁国劲、罗励勤等人,他们特成立一个出版小组,帮忙打字、排版、平面设计等等工作,当然,还有捐献出版经费的集团、公司、个人、你们给予我的关怀和支援,使我浸润在友情的温暖中,岂能不为之感动耶? 我老来一事无成,两袖清风,布衣一名,寒士一介,却劳驾了尊敬的前交通部长丹斯里拿督斯里陈广才、尊敬的前国内事务部副部长拿督陈财和、尊敬的前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副部长拿督黄锦鸿和印刷界闻人阙有煌同學、余昌河先生等为本书撰写序文,对我的支持,洋溢于表,这份浓情盛意,我会永铭五中。
Continue Reading